以群众文化构建文化太原
太原市广场文化建设纪实
山西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赋予太原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2500年的文化积淀,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依托。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延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同时,太原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以实行文化强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把文化建设看做是创建文明城市和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看做是打造文化太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蕴涵和文化品位。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政府鼓励和支持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和城市文化创新体系,为展开文化活动开辟场所、提供条件。作为主管文化的太原市文化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提倡群众文化,积极推动广场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大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在求知求乐中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以此推动全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了以群众文化构建文化太原,终究实现由文化太原向人文太原的迈进。上篇:在市政基础建设中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份,硬件是指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及其相干配套设施,即大众文化活动的平台,软件是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众文化活动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兴起,太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原市的广场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场地问题,因而文化广场建设被提到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文化广场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到2003年,全市共建起以汾河景区、南文化宫、湖滨广场3大广场为中心,覆盖10个县(市)区的主要文化广场共18个,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由此展开并迅速得到普及。在此平台上,锣鼓、秧歌、背铁棍、戏曲等传统文化活动和舞蹈、大合唱、卡拉OK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充分展现。有着2500年文化积淀的太原,在经历了“建设性的破坏”和“发展中的困惑”后,开始从迷茫中觉悟,反思在文化建设上的缺点与弊端,那就是文化广场作为文化载体,它本身应当体现城市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人文景观,而太原这座文化古城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恰恰缺少了这类城市的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因而,如何保持城市文化的连续性,保持民族深厚的传统和文明结晶,成为太原市在建设公共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太原市“城西水系”文化长廊由此应运而生。2003年,为了迎接太原市建城2500年,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发掘城市文化遗存,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太原市完成了“城西水系”一期开发和建设,将北起龙潭公园,经饮马河公园、西海子公园、南海子公园,南至迎泽公园全长18.6千米水系贯通,该项工程荣获了建设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太原市委、市政府在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打造文化强市品牌的实行进程中,把“城西水系”作为一条中轴,努力赋五大园林公园以文化内涵,提出建设“城西水系”文化长廊。城西水系文化长廊以城西水系为中轴,发掘水系周围的历史文化,将众多的历史景点串连起来。发掘旱西关、水西关古城门的文化内涵,附近城隍庙、关帝庙历史景点介绍和现有街巷地名的由来,采取建立古城墙公园、碑文、图片、雕塑等手法,为5个公园逐一注入人文气味,显示5个公园不同文化功能,构建起一个包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历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城市文化广场活动区,使5个公园成为真正有文化底蕴的文化广场。经过深入发掘,目前5个公园已构成各自功能不同的文化广场。龙潭公园为民俗文化广场,进行民俗文化展现活动及大型大众文化活动;饮马河公园为戏曲文化广场,主要进行地方戏剧展演活动;南海子公园为历史文化广场,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美术、书法、摄影爱好者的天地;西海子公园为都市文化广场,以社区文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化活动为主;迎泽公园为豪情文化广场,主要进行大型大众文化活动。5大公园连同已有的18个文化广场,共同构成太原市公共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创新大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建立起市、县区、社区三级大众文化活动络,以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一级文化络建立在3大中心广场和“城西水系”文化长廊平台上,以举行市级以上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为主,活动具有范围大、层次高、影响面广的特点。二级络建立在10个县(市)区中心文化广场和主要文化广场平台上,各县(市)区的广场文化活动在此举行,活动具有地域特点与民间特点。三级文化络建立在社区、乡镇的自发构成的文化活动点平台上,基层自发性文化活动多在此进行,活动具有小型分散、大众易于参与的特点。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广场23个,文化活动点300个。这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场所,在长时间文化活动实践中,既体现出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的政府职能,承当着政府指令性文化任务和公益性演出,又为大众的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吸引广大大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文化络的建设,打造出全市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区域覆盖、立体交叉、多元辐射、良性互动的格局。下篇:在组织实行广场文化活动中打造文化太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的条件下,广场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太原市文化局把广场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了年年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以市、县(区)、乡(街、办)、村(社区)4级大众文化活动络为例,从太原市看,政府每一年都要举行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加上政府与社会联办、社会承办,每一年全市举行大中型文化活动不少于20次。为打造晋阳文化新格局,从2002年起,政府连续3年举行了中国?晋阳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融会着时间的积淀与空间开放中的变革,凝聚着智慧与文明的继承与创造,出现着灿烂的民俗与人文景致,使之成为太原市广场文化的新品牌。尤其是2003年的第二届中国?晋阳文化艺术节,是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获得阶段性成功的背景下举行的艺术节,共举行广场文化活动1200场,演职人员达8.7万人,为抗击“非典”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2003年举行的记念太原建城2500年大型系列庆祝活动,活动的范围和参演人数都是空前的。活动分“民俗太原”、“风情太原”、“豪情太原”和“腾飞太原”四大板块,活动贯穿全年,仅参演人数就达20万人,充分展现了太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外宾参加了活动并观看演出。在群众文化营建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太原市的招商旅游活动获得美满成功。从县(区)看,每一年的“晋阳之春”和“晋阳之夏”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县区群众文化的重头戏。元宵节期间,各县(市)区都要举行热烈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活动荟萃了高跷、舞龙、秧歌、旱船、背铁棍、戏曲、八音会等众多民间艺术情势,吸引了数万大众前来观看。各县区的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它给各行各业人们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因此聚集了人气,深受广大大众爱好。另外,一些县(区)还结合本身特点,举行了文化艺术节,杏花岭区第四届文化艺术节已于今年9月15日拉开帷幕,万柏林区也举行了3届文化艺术节。从乡(街、办)、村(社区)看,几年来,基层大众因地制宜,开辟了多个文化活动点,使太原市的文化活动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遍及城乡并构成络,文化部门委派专业人员常常深入社区进行指点与辅导,太原市文化局将为全市300个文化活动点命名挂牌。文化活动点的创建为基层百姓自发性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广场文化活动影响力大,但也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过去广场文化活动由政府单一主办、单一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日渐频繁,政府不可能全部包办所有文化活动。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办文化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给多种情势承办文化活动提供了契机。随着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政府除确保指令性、公益性文化活动外,其余文化活动承办情势多种多样,既可由政府与社会联办,也可由社会独力承办,因而出现了文化活动多种承办情势。2001年“映山红”文化艺术节就是农民企业家出资办文化的典型范例。尔后的一些“杯”赛,如“红三角杯”卡拉OK大赛、“红三角杯”绝技大赛、“宏艺杯”戏剧票友大赛、“太原电信杯”广场文化才艺大展现、“青龙杯”舞龙大赛、“华都杯”民间文艺大展现、“新通杯”业余歌手大奖赛、“移动通讯杯”农民歌手大奖赛等等,都是社会联办或社会承办文化的产物。多种情势办文化是市场经济的必定,它激活了文化机制,推动了大众文化建设,为繁华文化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各级文化部门的组织和指点下,太原市的广场文化活动经历了从随便到规范、从普及到提高、从自娱自乐到展开主题活动、从满足大众求乐到打造艺术精品的进程。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文化创新的结果。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出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如少儿群舞《喜庆花鼓》获全国第十三届“龙潭杯”中华民间花会大赛金奖和“全国舞蹈杯”舞蹈比赛两个一等奖,并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同一首歌”文艺演出;少儿舞蹈《山花花》获全国“群星奖”特别奖和中央电视台校园文艺晚会金奖。另外,深受广大大众爱好的民间艺术精品,不但频频出现在各种广场文化活动中,有些也成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清徐的背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太原锣鼓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名录。纵观全市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大众参与性强。清晨或晚间,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秧歌、锣鼓、票友、歌友、舞蹈、卡拉OK等文化活动,切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味。仔细体察,不难发现大众文化活动方式已由前些年单纯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向“全民参与、体现自我”拓展,这1转变使人们的文化个性得到伸张,人们在参与文化中纵情展现自己、体现自我,从而得到了在其他活动中所不曾有的愉悦,升华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也折射出政府职能正在产生转变,切实关注并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人的建设,就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标志和灵魂。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要阵地和主要表现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通过自我参与、自我教育,到达凝聚人心、影响周围的目的,起到共同鼓励、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效果。广场文化活动因其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广,在社会文化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通过参与者和观赏者交换互动,以文化渗透人的灵魂,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进而提升全部城市的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几年来,太原市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经过冶炼、升华与创新,不断强化着太原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着太原文化的蕴涵,使太原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使文化成为太原的第一品牌,努力为构成多元化文化格局、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做出贡献,努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终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